【“新农人大讲堂”是党委学生工作部 学生工作处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积极落实《助力新农科人才培养行动方案》的重要举措,旨在打通社会大课堂和专业小课堂,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新农科人才培养体系,切实提升新型农林人才培养质量,全面构建“大思政课”工作格局。】
9月27日上午,由党委学生工作部 学生工作处主办的秋季学期“新农人大讲堂”在经管学院B401报告厅开讲。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(中国乡村建设学院)副院长、重庆市梁漱溟研究会副会长潘家恩教授以“乡村与我们——与农科大学生聊百年乡村建设”为题,面向2023级农科生作了精彩的报告。本次活动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、学生工作处副处长罗军老师主持,学校涉农学院2023级辅导员、班主任代表列席学习。

潘家恩教授立足农科新同学对大学生活的向往、憧憬、迷茫、困惑等实际情况入手,以“视角”“视野”两个关键词切入,把握大学伊始的关键时期,在同学们心中播下知农爱农的种子。潘家恩教授面对“Z世代”的青年,不禁对自己二十余年乡村建设的实践经历进行梳理和回溯,指出当下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。他以新时代透视百年历史中的乡村建设实践,让同学们反思、审视当前乡村建设的时代困境和时代方位,重新认识“农民”身份和“农村”现状,重新感受“故乡”“乡愁”等词汇的内涵和力量,从而明确“Z世代”新农人的责任、使命和担当。潘教授进而引导同学们思索乡村建设的历史机遇,为乡村振兴锚定“新坐标”和赋予“新可能”。

会后,资源环境学院本科2023级蔡金霖同学就报告中“辩证性”的问题,和潘教授作了深入的交流。他结合自己深厚的阅读积累和逻辑思辨,提出“新农人”的尝试是社会演进的必然,意味着社会进入更高层次的社会形态,预示着未来的无限可能。来自食品科学学院本科2023级茶学一班的唐伟峰同学谈了认识和体会:“我倍感自豪,我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一个富饶而强大的国家。可是哪有什么岁月静好,只因有无数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。直到今天有幸参加了潘家恩老师的讲座,我才第一次了解这群人中的一个群体有个响亮的名字就是中国的 ‘新农人’。”他表示,“潘教授报告中‘乡村需要我们,我们更需要乡村’这句话点燃了心中对乡村的热爱与向往。我希望脚踏实地学习,做一个优秀的乡村新农人,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祖国大地,让我们伟大的祖国向农业强国迈进。”

本次报告会是“新农人大讲堂”开展的第二次活动,也是首次面向农科新生的一次针对性、定制化的交流活动,旨在为农科学子种下第一颗“种子”,深埋对专业的认同,厚植对“三农”的热爱。本次活动在参与同学中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,激发深入的思考和热切的讨论。党委学生工作部 学生工作处将持续在农科学生中开办“新农人大讲堂”,激励广大农科学生努力成为“一懂两爱”的新农人,为学校新农科人才培养注入不竭动力。